2017-05-01 18:22:02 +0000 2017-05-01 18:22:02 +0000
7
7
Advertisement

抑郁症中的内疚感什么时候可以认为是精神病?

Advertisement

内疚感是重症临床抑郁症的一个特点。我的疑惑是,内疚感可以被认为是妄想性的抑郁症的诊断吗?能否有妄想性的内疚感呢?因为,一个抑郁症患者如果有内疚感,岂不是会一直坚定自己的信念(这是妄想症的特征)?

Advertisement
Advertisement

答案 (1)

2
2
2
2018-07-06 10:12:47 +0000

根据DSM-5(美国精神病学协会,2013年,第819页),delusion是一种 “基于对外部现实的不正确的推论的错误信念,尽管几乎所有人都相信,尽管有无可争议的明显证据或相反的证据,但仍然坚定地认为是一种错误的信念。… "为了避免PD[精神抑郁症]的假阳性诊断,只有那些具有'妄想比例',即defy credibility,并且持有'妄想强度',即不能被理性的反驳所改变的信念,才被归类为妄想。” _(强调语气)(强调语气)_

一种耐人寻味的可能性存在,即一种特定的、可测量的认知偏差,即跳转到结论(JTC)偏差,可能作为妄想的标志(McLean, Mattiske, & Balzan, 2017)。JTC偏差的特点是过早(快速)做出解释或判断,并将这种解释或判断建立在证据不足的基础上。关于测量:

JTC最常被珠子任务所测量。Huq等人将此任务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,Huq等人向参与者展示了2罐彩色珠子。每个罐子中的粉色和绿色珠子的比例为85:15,其中一个罐子中主要是粉色珠子,另一个罐子中主要是绿色珠子。罐子被隐藏起来,珠子从其中一个罐子中抽出,据说是随机的,但实际上是预先确定的顺序。在每次抽取时,参与者被邀请指出他们是否决定了从哪个罐子里抽取珠子(主要是粉红色或绿色)。Huq等人9发现,有当前妄想的参与者比没有当前妄想的参与者所需的抽签到决定(DTD)的次数要少,这证明了JTC的偏差。McLean, Mattiske, & Balzan, 2017, p. 345)

在我们知道测量JTC是否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之前,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。 Stephens & Graham(20014)描述了一般定义信念的四个标准:

(1)信念具有表征性的内容; (2)持有信念的人对其信念的内容有高度的自信,例如。"我是一个可怕的人",是一个准确地代表了现实;

(3)信念构成了推理和行动的基础,因此,个人根据信念得出结论(“因为我是一个可怕的人,所以我注定要下地狱”),并可能根据信念采取行动(一个天主教徒去拜访神父,问:"我怎样才能为在地狱里的永恒做准备?“);最后

(4)信念与情感反应相关联,例如。一个人是一个可怕的人的信念可能会引起或加剧悲伤、羞耻、内疚、绝望或无望的情绪。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(DSM-5®).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. ISBN 97800425558)。

Maj,M.,Pirozzi,R.,Magliano,L.,Fiorillo,A.和Bartoli,L.,2007. Phenomenology and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delusion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: a 10-year prospective follow-up study.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,68(9),pp.1411-1417.

McLean,B.F.,Mattiske,J.K.和Balzan,R.P.,2017. Association of the jumping to conclusions and evidence integration biases with delusions in psychosis: a detailed meta-analysis. Schizophrenia bulletin, 43(2), pp.344-354.

Østergaard, S.D., Rothschild, A.J., Uggerby, P., Munk-Jørgensen, P., Bech, P.和Mors, O., 2012. 精神病性抑郁症的ICD-11分类的考虑。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s, 81(3), pp.135-144.

Stephens, G.L. and Graham, G., 2004. Reconceiving delusion.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, 16(3), pp.236-241.

Advertisement

相关问题

1
1
1
3
1
Advertisement